妙笔阁>都市现代>杀戮人生——犯罪生涯>第 22 部分阅读
二是因为历史原因。目前日本的右翼势力中以侵略中国的主张呼声最高,在大街上喧闹的右翼宣传车所播放的大多是中国威胁论。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出新的观点——联合中国,侵略美国。这个观点和石原慎太郎的观点相近,只是我的更激进一些。凭借这篇文章,我便可以立即得到石原慎太郎的重视,一旦他掌握了政权,那么我的计划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提出了反对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几点理由。首先,中国与日本中间隔着大海,将兵力输送登陆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二战时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现在这块跳板已经不复存在了。其次,中国的人口众多,又是有着抗战经验的国家,再加上紧邻苏联,而且国际声誉又比较好,一旦打起来很有可能重蹈二战的覆辙,即使不被人海吞没也会遭到苏联的阻挠。第三,中国的战略纵深太大,经济实力足够支持持久性的战争,而且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较高,很难仿照二战时利用扶植汉奸的做法来让中国人内斗。第四,中国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日本,针对日本的军事行动有很多预案,即使能实施一次珍珠港那样的突袭行动也只能让中国暂时慌乱。第五,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人种相近,日本的海岸线又过长,因此有利于中国特工的大量潜入,一旦这些特工对本土的核电站等重要设施进行破坏,日本将很有可能不战自败。第六,即使可以打败中国,美国也不会允许日本获得发展的机会,毕竟获得充足资源的日本要远比中国难对付的多,美国决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些理由虽然浅显,却是任何一个主张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首先提出这些理由,目的是先把侵略中国的观点否掉,只有这样在理论上才能有联合中国侵略美国的可能。否则等到右翼势力掌握政权的时候整个阵营难免要分成侵略中国和侵略美国的两派,那样的话即使不会削弱自身的实力,导致政权的丢失,也会因为内斗造成对外政策的混乱。

当然,提出不可侵略中国的观点更主要的还是争取在日本的军政两界引起注意,否则像我一个暴力团首领的话哪里会在权力层得到关心和注意。而一旦我的言论能够得到重视,可以说进入政界的敲门砖便已经成功地砸了出去。

第六十一章 分析利弊

陈述了不可以侵略中国的理由,我并没有立即相应的提出军事侵略美国的优势,而是首先详细介绍了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4倍。同时阿拉斯加也是人口最少的州,总人口仅仅60万左右,可谓地广人稀。

虽然阿拉斯加的农业在没有市场和气候的限制下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但是如果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发展成熟,阿拉斯加100万英亩的肥沃土地3.5万平方哩的牧地也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而且由于夏日生长期长、气温约5-25c、不施农药,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都非常高,有些蔬菜更是大得惊人。

阿拉斯加的海岸线比全美国大陆的海岸线总和还长,由于海岸线长,渔业是最大生产业,鱼类加工业规模居北美之冠。渔业和海产加工业在阿拉斯加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州内多数居民都在船上或加工厂工作。阿拉斯加丰沃的水域提供了世界级的渔业,美国大部份的鲑鱼、蟹类、比目鱼、和鲱鱼都来自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是全球最大的锌产地、也蕴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金、铜、煤、玉、滑石及其它多种石矿,其中阿拉斯加的煤矿含量与美国其它各州总产量相当。其它矿类的丰富藏量也被陆续发现,而且因为并没有进行过全面的探查,应该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矿类。

阿拉斯加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极为丰富,整个州90%的财政收入都来自石油产品、原油及天然气的出口业务。目前阿拉斯加每天有将近八千万加伦的石油经由阿拉斯加油管输出,油气供应量占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但这还并不是阿拉斯加的真正产量,美国为保护国内的石油资源,大大限制了阿拉斯加的油气开采规模。

我陈列的这些数据估计每一个日本人看了都会垂涎三尺,虽然阿拉斯加境内山地占了大半,到处山峦起伏,冰川纵横,但是比起那里蕴藏的丰富资源这点困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日本能够得到这样的一块陆地,日本人恐怕就是睡着了也会笑出声来。

等吊足了胃口,紧接着我又简单介绍了一下阿拉斯加的防御情况。阿拉斯加半岛虽然曾经是美国对抗苏联的第一桥头堡,驻军人数一度达到了十万人,还修建了一条长长的雷达链。但1989年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减少了阿拉斯加的驻军人数,军事设施建设的步伐大为减缓,基地和雷达站也相继关闭,因此目前阿拉斯加可以说是整个美国防御力量最薄弱的地方。而且因为阿拉斯加可以说是美国的一块飞地,同美国本土中间隔着国土面积巨大的加拿大,只有一条阿拉斯加公路作为整个洲陆上的唯一进出通道,无论是从美国本土进行军事调动还是物资运输都很不方便。

到了这个时候,结论已经是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发动突然袭击,占领阿拉斯加。

不过仅仅眼馋是不行的,别人嘴里的肥肉要想抢过来,总得看看人家的实力如何,不要一个不小心被人家给打了。于是,接下来我又列出了


状态提示:第 22 部分阅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