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明朝当官那些年>第四章 没名字到底
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而仪制清吏司掌仪制,分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也管着会试报名之事。

陈惇以为自己来得早,实际上还是迟了,礼部外头一条街上到出都是马车和轿子,堵得水泄不通。经过差役的盘查走进清吏司所在的大院时,才发现考生们已经将大院挤满了。他想往前走一步都困难,只好乖乖排队。

排队什么的是没有什么素质和礼貌的,因为排队的时间一久,众人便都等得腰酸背痛,心浮气躁起来,后来干脆不排了,因为里头叫到的考生们都是按照籍贯来,比如叫到了山东省,那要等到山东所有的考生被核验完毕之后,才轮到其他省的考生,眼看着晚来的人居然比最先等候的人还早进去,众人不由得怨声载道起来。

而且这次报名最主要的任务是验明考生的身份,毕竟考生们来自天南地北,这时候又没有照片和身份证,这些都需要一一核对,以防替考冒考,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大冬天的,刚过完新年,节日的气氛还在,连礼部仪制清吏司的窗户上,都挂了几个红彤彤的灯笼,不过这一点红色可不能给大家带来暖意,事实上,从早等到晚,没有叫到名字的学子们几乎快要冻成了雪人。

满世界的脑袋中,陈惇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顿时叫道:“云卿,云卿!”

邹应龙转过头来,在推搡中奋力朝着陈惇的方向走来,两人见面,那是分外欢喜。他们寝室的四个人,都不是一个地方的,王篆是夷陵人,林润是福建莆田的,邹应龙是兰州人,府学结业后,大家各自回到原籍参加乡试去了,只有王篆考完之后又回到苏州侍奉王夫子,其他人都是从家乡赶来京城。

而幸运的是,他们四个人都考中了举人,在信中邹应龙只是报了个喜,相约在京城见面,然而陈惇他们在京城等了快一个月了,还没等到这家伙,只以为他是出了什么事儿,都在担心他还能不能参加今春的会试了,万幸这家伙终于在报名的一天赶到了。

但确实是出了事。

“这一回真是波折万千……”邹应龙从乡试说起:“乡试我是搜遗搜出来的,多险啊!名次是倒数第四,让我是又喜又愧!”

再怎么说也中了,邹应龙高高兴兴报了喜,收拾行囊准备赴京,然而就在十二月他走到山西的时候,遇到了大地震,万幸是他那晚上住在驿站里,震起来的时候在院子里倒洗脚水呢,回头一看,房屋全垮塌了,他要是晚出来一步,或者早进去一步,那就被压死在里面了。

即便如此,邹应龙也被砖石给击中了头,砸地头破血流,昏了半天才醒,之后延医问药,养了二十多天的伤,才重新上路,赶来京城。

而且这还不算完,因为在地震中,邹应龙侥幸没被砸中,但他的考袋落在了屋子里,被掩埋在废墟之下,那里头是报名表、户籍、考试成绩之类的东西,没了这东西那是考不了的,他便疯了一样去挖,一个人没挖出来,把身上全部的银两花出去,雇人给他挖,最后把自己的衣服都当了,才算让人把他的考袋挖了出来。

这家伙提到这事,简直是伤心欲落泪:“一路上全是难民,我混在难民队伍里,跟着他们一路上乞讨,还领了官府的救济粥,才一路混到了京城。”

然后到了京城,却被拦在了永定门外,邹应龙差一点真把自己当成了难民,还跟着难民队伍修筑寺庙去了,最后突然想起来自己是个举子,方才出示了证件,被放进了城里。

陈惇只见他果然是又黑又瘦,额头上还贴着一块膏药,又见他灰心丧气,目光呆滞,估计他亲历地震,出现了创后应激反应,需要调节一下心理,就好言开导了几番,总算将他说得略有了神采。

“你这坎坷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了,”陈惇故意道:“干脆让人以你为主人公,写一本《赶考奇遇记》,估计肯定要卖脱销。”

邹应龙摇头苦笑道:“我算是看透了世事无常,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说没就没了,何苦来哉?”

陈惇一听这可不正常,这是要落了头发遁入空门的节奏啊,便道:“说没了就没了,所以人生短暂又宝贵,要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施展抱负,济世安民,为生民立命啊。”

陈惇将他落在大槐树底下坐下,拉着他回忆当初私人砥砺文章,相约求取功名的一幕,当初四人同寝,相互投契,还是邹应龙提出结社,但后来见林润脸色不对,方才知道在福建那里,十分盛行什么“契兄契弟”,那就是两个男子性喜龙阳,方才分桃断袖,结为“兄弟”,众人一听顿时心有余悸,纷纷作罢。

不过他们的志向和抱负都不曾改变,那就是面对如今的国事多难,内有奸臣秉政,外有俺答倭寇,生灵涂炭,百姓困顿,书生忧国如焚,誓要还大明朗朗乾坤。

邹应龙被他几番开导,总算恢复了心志,不过他俩个光顾着说话,却没发现其他考生都纷纷散去了,原来天色已黑,负责报名的小吏让他们回去,明天早上再过来继续报名。

五千个报名的考生今天一整天才过了三分之一,剩下的考生白白挨冻了一天,牢骚满满。只等到这小吏出来,通知了明天哪些个省份报名,众人才散去。

陈惇和邹应龙站起来也准备离去,却见那小吏询问考生道:“哪一个是浙江解元陈


状态提示:第四章 没名字到底--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