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买宋>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举生们告御状
份榜单叫“老榜”。

老榜是朝廷对老年考生的特殊福利,但是,也是有要求的。

宋朝规定,有资格进老榜的,最低得考中过十五次的举人。

而且,对于中老榜的老考生,朝廷给的待遇也与正榜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老榜的不同待遇,还体现在人们的认可上。

在徽宗时期,有个叫徐适的中了老榜。

按照规矩,朝廷为大家举行庆祝宴会,并赐给大家一人一朵宫花。

宴席结束后,大家照例去风尘场所庆祝一番。

可这时候,就有区别了,女们争着要。

而徐适老先生的宫花,却送人都没人理。

最后,徐适自嘲作诗一首:“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尽管今天,我们都说孩子们学习累,甚至许多人对高考颇有微词。

但是,说实话,同古代科举相比,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孩子们要幸福多了。

同时,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武士对决讲究眼疾手快,可是在宋代,文举子们考进士中状元同样也看要出手快不快。

这是真的,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后,对唐末五代武夫乱国的局面颇伤脑筋,便采取扬文抑武之法,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恢复隋唐旧制,开科取士。

当时之前说过,在最开始的时候,宋太祖并未确定殿试这一程序,科考全过程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把结果告诉自己完事。

但开宝六年(973年)那场科考结束后,也就是本文说的开头所说,麻烦来了,新录取的进士到讲武殿向皇帝谢恩。

可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宋太祖赵匡胤发现武济川、刘睿等人学识浅薄,答非所问,武济川恰是主考官的同乡,这让宋太祖很不高兴。

后来,又有文举生击鼓上诉,状御状,说这次科考取舍不公于是,震怒之下,宋太祖赵匡胤便将礼部已经录取的和部分未录取的举子共200余人,一起召到讲武殿,亲自主持,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录取。

此后,殿试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制和最高门槛。

这也是科举殿试的由来和宋朝文举生第一次告御状的例子。

当然事情到此还没完,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夫当国,更欣赏那种下手快的高手。

所以他十分离谱的确定,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而且是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

而且还出现了文举生考打架中状元的例子。

这个离奇的例子就是北宋名臣王嗣宗,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在北宋赵匡胤时期,谁能高中状元,就看谁先交卷。

既然有这么个离谱的规定,那么各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自然是奋笔疾书,很不得手脚并用。

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王嗣宗就参加了此次科考。

考试一开始,各个考生就奋笔疾书,都力争要最快交卷。

王嗣宗自然也是力求最快,他的对手有王式、陈识等,王式是省试的第一名,实力很强。

时间一点点流逝,王嗣宗和陈识几乎是同时写完考卷,一同起身,一同交卷。

二人同时交卷,谁得第一,这可就让宋太祖赵匡胤犯起难了。

于是他思来想去想去,也没有别的办法,本着我就是一个武夫,那你们俩就打一架吧,谁打赢了谁就是状元。

比武的地点也就在讲武殿,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幕,文武百官齐聚,皇帝赵匡胤高高在上,所有人都一脸吃瓜状,等待开两个文弱书生打架决出文状元。

王嗣宗和陈识二人,虽然都是文人书生,可是事到如今,为了唯一的状元席位,自然也是拼了。

比赛一开始,二人就疯狂的大打出手,打在了一起,双方你来我往,你给我一拳,我就给你一脚。

因为王嗣宗的体力和耐打能力都胜过陈识,所以最终王嗣宗将陈识揍趴在了地上。

王嗣宗跑到赵匡胤面前,喊道:臣胜之。

宋太祖赵匡胤就以此定了他为状元,大家说奇不奇葩,搞不搞笑,只能说真的是太别具一格了啊。

也因为是打架赢得的状元,所以王嗣宗就因此而被当时的人戏称为“手搏状元”。

一直到了宋太宗时期,都依然遵循太祖旧制,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欧阳修《归田录》)。

所以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吕蒙正,到后来的胡旦、苏易简、陈尧叟等,个个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枪手”,题目拿起就能动手,文如泉涌,一挥而就,皆因抢先交卷成了状元。

虽然“以先进卷者为第一”,然而皇帝们的初衷并不单单是以行文快慢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他们的要求是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

但是凡事断章取义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实到了下面就变成了无所谓好、只寻求快了。

于是,普天下的读书人纷纷寻找成章捷径和答题良方,管他文辞美不美,义理通不通,下笔千言,胡拼乱凑,“惟以敏速相夸”,只要下手快就行。

于是从太平兴国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间,科场拼凑之风、轻浮之风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举子李庶几甚至牵头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举生们告御状--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