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汉帝国>第四卷 第二十二章 华夏圣地
事,周阳不以为意,当故事听听便算,李广他们却是听理很来劲,精神抖擞,问道:“后来呢?”

“后来?”丁隽一摇头,接着讲故事:“雌鸡藏于此山中,秦穆公时,为穆公所得,秦穆公是以成伯业。穆公修宝夫人庙,四时祀之。至于雄鸡,至今下落不明。”

传说,雄鸡飞到南阳去了,为光武帝刘秀所得,是以刘秀中兴汉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大好局面。

到了唐朝时,复闻神鸡鸣蹄,唐肃宗以为此是祥瑞之兆,遂改陈仓为“宝鸡”,这就是宝鸡的由来。

一边说,一边在山道上行进。很快就进了山,山道蜿蜒,崎岖难行,再加上天寒地冻,战马行走在上面,有些吃受不住,周阳他们只得下马,牵马而行。

“不会是在山里?”李广嘴快,率先问出来。

这问题正是程不识、公孙贺、公孙建他们要问的,个个打量着丁隽。

“飞将军说对了,正是要进山。”丁隽微一点头道:“本来有一条大道,只是有点远,这才抄近路。”

“哦!”众人恍然。

“还有多远?”周阳问道。

“大帅莫急,快到了。”丁隽朝山下一指:“就是那,河谷之中。”

“河谷中?”

周阳他们正处身山巅上,他不提,还真没有注意到山下有河谷。朝山下一望,只见山下河谷并不大,一条小河流过。此时的小河已经结冰了,宛若玉带,素洁如玉,极是好看。

“这河谷这么小,能有什么秘密?”李广快嘴之人,忍不住了。

这问题,正是众人所想,不住点头赞同。

“呵呵!”

丁隽拈着胡须笑起来:“飞将军有所不知,此河谷中别有洞天。别看外面小,里面可大了呢,就是十万之众在这里,也不会为人发现。你们瞧,只需要把这里,这里,以及几条通道一守,任何人不能靠近。”

这种事情,他不可能撒谎,周阳四下里一打量,还真没说错,这绝对是一个藏兵的天然之地,只有几条不多的山道,一旦控制住了,谁知道在里面藏有大军?

怪不得,建章军的真正秘密这么多年没人知晓,和这地势有很大的关系。

“是这理!”周阳、李广他们不住点头赞同。

秦无悔却是双眼发亮,四处打量,还很激动,身子有些发抖。

“秦将军,你怎么了?”周阳眼尖,问道。

“大帅,末将没事,没事。”秦无悔忙回答。

明明有事,只是他不愿说,周阳也不好问,跟着丁隽朝山谷行去。

很快就到了山谷中,只见山谷中有不少蹄印,车辙印。处身之处,河谷甚窄,策马往里行了一阵,渐渐宽大起来。

河谷里还有不少基址,似乎在多年前,这里有人居住过,而且人还不少。周阳大是惊奇了,如此之地,谁会来住?

秦无悔身子微微发抖,胸口急剧起伏,激动不已。

周阳大是惊奇,正好问他,却见李广一双虎目中精光暴射,四下里搜索,脸上带着惊疑之色:“飞将军,怎么了?”

“难道这是那个地方?”李广却没有回答周阳的问话,抚着额头,沉吟起来。

“哪个地方?”程不识有些没好气。

“先别问,我还拿不准。”李广没心情理睬程不识的埋怨:“我去前面看看,那块碑还在不在?”

“还在!”丁隽洪亮的声音响起。

“传说是真的?”李广陡然之间,双目睁得老大,一拍马背,冲了出去。

把他的那急切与激动的样儿瞧在眼里,周阳大是奇怪。与李广相识这么久,一起滚过刀山,一起趟过血河,就没见李广如此激动,难道这山谷大有来历?

周阳一拍马背,追风宝驹撒开四蹄,追了上去。周阳问道:“飞将军,这是什么地方?”

“大帅,你先看看这些地方,对我们练兵大有用处。”李广历来对周阳的问话是有问必答,如今却是改了性子一般,不仅没回答,反倒是提醒周阳了。

周阳真想把他的嘴巴撬开,可是,他不愿说,只得不问。打量起四周,只见河谷越来越宽,地上的基址越来越多。这些基址筑得很结实,虽不知筑于何年何月,可以肯定一点,明间不短了,却是完好无损。

仔细打量一通,这河谷很大,足以容纳十万之众。若是在这里练兵,里面整得山响,山外也不会有人知道,这的确是个练兵的好地方。

更难得的是,基址完好,只需要盖起营房就行了,可以省很多事。

“到了!到了!”周阳寻思之际,只听李广惊喜的声音响起:“那块碑真的还在!”

周阳朝前一瞧,只见前方有一块高台,高台上立着一块石碑。

李广一语说完,一拍马背,飞也似的冲了过去。来到高台前,飞身下马,冲上高台,一脸肃穆的看着石碑,不再言语。

周阳来到高台前,翻身下马,快步上去。程不识他们一个接一个的冲上来,秦无悔激动得紧紧握住了剑柄。

这石碑足有四五尺高,剥蚀严重,不知道是何年立起的。石碑上写的有字,尽管时间流逝,风雨侵蚀严重,字迹模糊,周阳仍是看清了,是用籀文写的。

字迹苍劲有力,宛如苍龙一般,给人一种巨大的威压。

周阳一字一句的读下去,等到读完,竟然愣住了,石碑上写的竟然是秦军的战歌:“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誓不休战!”

秦无悔激动得


状态提示:第四卷 第二十二章 华夏圣地--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