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都市现代>学霸的微观世界>第335章 千古罪人
/p>

对于电磁弹射器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

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超过3g的加速度就难以忍受,即便是久经训练的飞行员也只能短暂承受不超过9g的加速度,超过限度就有可能产生短期或永久的身体伤害乃至死亡。

因此,和各种设备同一样,有g值的限制,譬如说一般的民航客机就不能超过2.5个g,否则就有空中解体和结构损坏的可能。

即便是战斗机,其可承受的g值也相当有限,例如f35在最初设计中,其可承受的最大结构加速度值也不超过6.5g。

而在电磁发射领域,由于其可以实现相当稳定的加速过程,其发射过程可以近似简化为牛顿力学中的零初速度匀加速过程。

根据相应的运动公式,其发射过程中所需的加速度其实只受到发射轨道长度s和末速度v两项的影响,更精确一些的说,其加速度和轨道长度成反面(轨道越长,所需的加速度越小);和末速度(最终速度)的平均值的一半成正比(要求的末速度越大,其所需的加速度越大,而且成平方式递增)。

由此可知,航母用电磁弹射器的加速度必须在6g以下,而电磁炮和近防炮的加速度却能达到45000g以上!

因此,相比于蒸汽弹射器,电磁弹射器其实是非常稳定、可调的,而且具有较低的g值,这绝对是它最突出的一大优势;

然而,成也如此,败也如此,稳定、可调还好说,但较低的g值,绝对考验着弹射器的设计指标和科幻程度。

一方面需要较低的g值,而另一方面却需要短时的瞬时速度,对于脉冲功率变换系统以及脉冲发射装置就是个极大的考验,而这,也就是马院士一直不能解决的最大瓶颈!

不过,对于刘峰来说,他已经想到了两种方法可以改善这些问题,当然,最后能不能成功也不一定,还需要他进一步的对这些装置做到了熟于心,能够在脑海中模拟装置的运行才行。

但目前看来,他至少已经有了80的把握了。

随着时间的逐渐流逝,两人一直在实验室里待了好几个小时,最终,在天色将晚之前,刘峰自信地笑了:

“马院士,我听说m国正在建造最新式的福特级航母,上面运用的也是电磁弹射器;对于m国佬的电弹设备,你知道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吗?”

马院士却面带鄙夷,对于m国佬所谓的电弹设备简直不屑一顾:

“也不是我马某人自夸,即便是我这台1:1的样机,也比他们公布出来的电磁弹射器指标先进了一倍有余!”

“哦?”刘峰伸长了脖子,洗耳恭听。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哪来这么大的底气、竟然敢宣布在福特号航母上摒弃他们成熟的蒸汽弹射器,改用并不成熟的电弹,但在我想来,除了追求高科技以外,这里面一定有着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其中,最大的可能性恐怕是想要从他们的国会骗取经费而已。”

“而且,据我所知,他们的弹射器现在面临的问题,比我们的大多了。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里面我总结了4大问题。

首先,m国人严重低估了电弹给航母带来的工作量和维护负载!正因为此项原因,前不久,我听说他们的福特号航母,因为电磁弹射器的缘故,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扩展了相关空间,折腾了许久!

其次,是弹射应力的问题:m国人原有的设计指标,觉得采用电磁弹射应该可以有效降低飞行器弹射时的结构应力负载(即前文中讨论的g值),但在陆地上实际测试中,f/a-18舰载机的主结构应力负载是增加了的。

紧接着是电弹的独立维护:他们的电弹维护设计方式问题很大,就在前不久,m国海军发现,他们的福特号航母设计,无法隔离某一条弹射器进行独立的检修,严重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运作能力。

最后就是可靠性问题了:目前我们的样机故障率是200分之一,也就是200次弹射就会出现一次问题,而m国人公布的电弹数据,却是100分之一,100次弹射就有一次故障,距离其设计的目标4166次还差的很远!

当然,这些大部分都是他们公布出来的数据,经过我们的人确认,或许和事实有不小的出入,但也不会相差很多。”

听着马院士自信而又不屑的语气,刘峰忽然想起了一句话

——“领先就要领先m国!”

这是马院士在之前综合电力系统研制成功的时候说出来的一句话。

自信、霸气!

恐怕也只有这样的国宝级科学家,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了吧!

马院士在科研上的努力和天赋,对敌我双方最前沿研究的如数家珍,不得不让人佩服不已,并且心驰神往。

尽管刘峰自认为自己也能做到,甚至比马院士还要做得好,但人家马院士可没有外挂!

没有外挂也能做到开挂般的弯道超车,除了马院士以外,也就老一辈的科学家才会偶尔出现那么几个……对于这种人,刘峰一直都发自内心的敬佩。

“看来,我们这是在创造一个前无古人的记录,”刘峰也豪气云干,“航母的第二代弹射系统——电磁弹射器,终将由我们华国来引领!”

“看来,刘教授非常有信心啊!”马院士笑着说道。

“当然,我又怎么可以辜负马院士的眼光?”刘峰也笑了,“那么,接下来,就由我来抛砖引玉,说一说我的想法吧。”

状态提示:第335章 千古罪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