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恐怖悬疑>我竟然是白骨精>第四十六章 天蓬元帅要娶妻(二)
比如男方迎娶女方,女方要蒙红盖头,据说原始意思是为了防止女子半路伺机出逃,或者,妨止她们记下回家的路。

这一手,跟土匪绑人,用黑布蒙其眼一个道理。

学者们这样一推测,叫我看来,婚姻仪式里好多勾当都象抢亲了,比如,乡下迎亲仪式中,前有火铳开路,紧随其后的是十几个半大小子,手举各色小旗招摇,新郎身后更有众多的弟侄等青壮年护卫,咋看咋觉得像抢。

而女人臂弯上所戴手镯,我们不妨把它想象成手铐。

至于某些山区的哭嫁习俗,更是让人怀疑,新娘子是被人抢走的。

到后来,抢亲成为一种仪式。

广西云南僳僳族,娶亲时,双方约好地点,抢那么一番。

男方结伴持刀,女方假装呼救,女伴亲属佯救,男方扔钱财,女方亲属拾钱归。

这个,估计就是现在乡下迎亲时,新郞所扔的红包。

至于河南西南的某些落后山区,直到解放前,仍有抢寡妇的习俗。

这可是真的抢,没有事先的约定,谁抢到手算谁的。

而寡妇也不是那么好抢的,她们也有武器,那就是月经裤头,月经带之类的,中国社会看不起女人,认为这些东西比较晦气,所以,这些东西是寡妇们保护自己的最佳生化武器。

鸦片战争时,广州将军杨芳也用这一手对付过英国侵略者,只是效用不大。

还有好事者,证明《关睢》也是首抢亲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什么意思呢?

就是想媳妇想得晚上睡不着了,那怎么办么?王振择先生说,那就只好抢啦。

李长之在自己的《诗经试译》中如此解释:好逑,等于配偶。

另从辞源的角度,有人开玩笑,说,婚,就是人发昏后的一种行为。

但《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娶妇以昏时。

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者马上据此断定:天黑才敢结婚,肯定是抢婚了。

否则,为什么不放在白天呢?

此外就是族外婚了,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的一个标志。

根据ei的论述,学者想像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把本族女子嫁给外族。

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如“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与赤龙合婚生尧”、“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等等,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夫人她会点石成金

族外婚,又称普那路亚。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保留有班辈婚的习惯,兄弟共妻,姐妹共夫。

孩子,称所有的男人为父亲,称所有的女人为母亲。

比如,商代仍保留有上古时代的称谓习惯,商代卜辞中,武丁称他的父亲为父甲、父乙、父丙、父丁、父戊,是为多父;称他的母亲为母甲、母丙、母庚,现代社会,许昌地区的称谓也值得研究,称父亲为爹,父亲之兄为大爹,父亲之弟为小爹。

总之,很有意思。

而中国旧的婚俗,兄终弟及,姐死妹继,甚至姐妹二人同嫁一人,比如尧女,娥皇女英同嫁舜,大周后小周后同嫁李煜,从上古到新中国新婚姻法执行之前,这些旧俗也一直被社会道义所认可。

前几年流行的一个民歌,大坂城的姑娘,歌词里有一句我始终不明白: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

你说新娘子为什么要带着妹妹来呢?我才明白,估计是妹妹是陪嫁的,实乃班辈婚遗留。

以及一位刘心武前辈做《人民日报》总编时,刊发一篇小说家马建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者空空荡荡》,里面也触及了西藏地区的这种民族藏族大学生的抗议,导致刘心武前辈下岗。

总之,不管是做学术,还是做文学艺术,都得讲政治。

否则,政治找你的事儿。

这里想说些多余的话,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春秋以后,“天神感应”说也不再有市场。

可是到了西汉时,人们为了拍刘邦的马屁,不惜给刘邦他爹戴个大绿帽:刘媪刘大妈在山坡上睡觉,龙附其身,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嗨,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一手,自污!

而且族外婚还有一些变种,比如有关女儿国、丈夫国的故事。

1981年《哈尔滨日报》报道,南美洲巴西边界,有一个女儿国,全国没一个男人。

每年到一定的日期,从另一个哈姆诺族过来一批男人,和她们配合成婚。

男子离去后,女方生子。

来年再相会,女孩子被留下,男孩子被抱走,是不是很奇葩。

另,我国古文献有关记载也比较多,《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

《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女子之国。

《三国志》《后汉书》等载:海中有女国,无男人。

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

但这个解决不了生男咋办的问题,所以郭璞注《山海经》,云: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

至于《西游记》里,大家都知道小唐唐和小猪猪进了女儿国,喝了人家女儿河里的水,怀了胎,最后又做了ren liu。

至于丈夫国,《山海经》与《淮南子》都提及过,既然女儿国都是自


状态提示:第四十六章 天蓬元帅要娶妻(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