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恐怖悬疑>我竟然是白骨精>第四十一章 雄心壮志
节带兵捉住,一刀两段,为他的艳遇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窦奉节虽然泄了心头之气,但是绿帽之名顿时声震天下,不久也就窝囊死了。

老公和情夫前后死去,似乎对永嘉公主没有多大的打击和触动,她很快就又下嫁给了贺兰僧伽,而身边的情夫更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冒出来。

贺兰僧伽吸取了窦奉节的经验教训,对永嘉公主大张艳帜的干法不闻不问,一心做其“贤慧”的丈夫,他头上的绿帽子也就稳如泰山矣。

由此可见,唐朝当驸马有多凄惨,这还没说太平公主、高阳公主、安乐公主等知名公主,不说水性杨花,总之,都是有点为妇不仁,个人的私生活还是比较混乱了,根本不把所谓的驸马放在眼里,想怎样就怎样。

………………

到了明朝也一样,当驸马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像是关于驸马的挑选,《明史》中有载“凡选驸马,礼部榜谕在京官员军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齐整、行止端庄、有家教者报名,司礼内臣于诸王馆会选。不中,则博访于畿内、山东、河南。选中三人,钦定一人,余二人送本处儒学,充廪生。”

由此可见,明朝驸马的遴选基本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礼部初选,也就是由礼部发出榜文,公布遴选标准,京城中之中的年轻才俊,如果认为自己符合条件的便可以去礼部报名,并向礼部提供自己的出身等基本信息。

经过礼部初选后,没有被淘汰的便可以留下进入下一轮。

其次是诸王馆遴选,也就是复赛,一般在诸王馆举办,由司礼监太监从通过礼部初选的人员当中选出三名最优秀的应选者,并将结果报告给皇帝。

这一轮筛选极为重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如果实在没有合适人员,则可以将遴选的范围扩大到京畿地区甚至山东、河南等邻近地区。

最后是皇帝或太后钦定,由皇帝或者太后从最终选出来的三人之中钦定一人为驸马,这一过程后妃也有发言权,可以起一定的参谋作用。

因此,公主虽然看似金贵,但驸马的选择却依然不能由自己做主,甚至婚前连驸马的面都见不上,拥有决策权的乃是礼部官员、司礼监太监和皇帝、太后等人。

但是,在选定驸马之后,正式成婚之前,如果皇帝发现其中有问题,可以废除驸马资格,重新选取。

整个选拔过程有点类似于现代海选,只对年龄、长相、仪态有所要求,而且各级官员和太监深度参与,他们往往会收取贿赂,这也是造成明朝公主多被骗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公元1495年,明孝宗朱佑樘为女儿选驸马,经过宫中推荐,选择了平民富商袁相。

明孝宗便召来袁相,一看相貌还不错,于是就同意了。

事后,明孝宗又派人在坊间打听,得知袁相的人品极差,非常生气,幸亏女儿还未出嫁,于是废了袁相,再重选驸马。

公元1527年,明世宗朱厚熜为女儿永淳公主选驸马,经过宫中推荐,选择了平民富商陈钊,婚期都定下来。

后来打探到,陈钊母亲是妾,家族还有传染病,明世宗便退了这门婚姻。

之后又找了个驸马,这一次明世宗吸取了经验,特地召进宫中看一看,结果竟然是个天生秃头。

以及公元1582年,明神宗朱翊钧给妹妹永宁公主选驸马,经过宫中推荐,选择了京城富商之子梁邦瑞。

实际上,梁邦瑞已身患重病,无药可治。

梁家人有钱却没名,因此盘算娶个公主回来,成为皇亲国戚也值得。

大婚的现场,梁邦瑞便大流鼻血,太监却说“大婚要见大红”。

一个月之后,驸马就病逝,永宁公主守寡数年后,也抑郁而终。

而在确定驸马人选之后,宗人府、礼部等部门便开始按照礼仪筹备婚礼,明朝公主的婚礼程序一般遵循民间风俗,主要由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部分组成。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其他朝代大多不由皇帝亲自主婚,而已同姓诸侯王公主持,而明朝则以皇帝主婚。

1、采纳。也就是缴纳彩礼,与民间普通百姓结婚时南方向女方交纳彩礼的形式相同。

通常由驸马先面向皇宫方向can bai,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感激,然后由掌婚人带领,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和表文带进皇宫,由内使转呈皇帝。

2、问名。这是占卜和正式册封公主的仪式,问名完毕之后,朝廷还会举行赐驸马宴等活动。

3、纳吉。也就是合八字,合驸马、公主双方生辰八字后,卜吉订婚。

4、纳征。便是由驸马家下聘礼。

5、请期。卜算良辰吉日,确定具体婚期。

6、亲迎。也就是驸马在大婚时亲自迎娶公主的仪式。

这些流程看似不多,但毕竟是皇家婚礼,礼仪的繁复程度和婚礼排场则完全不是民间可以比拟的,具体情况《明史》中有详细记载,就不赘述了。

大婚之后,次日公主要拜见公婆。

不过明朝中期和后期关于拜见公婆的礼仪有所变化。

总体来说,除了整个过程有着详细规定之外,礼仪中对于公主的地位也有所突出。

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对亲王公主婚礼礼仪进行了更定,要求“舅姑坐于东,西向;公主立于西,东向。行四拜礼,舅姑答两拜。”

与民间不同的是,男方舅姑等长辈亲属对


状态提示:第四十一章 雄心壮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