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恐怖悬疑>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二十章 得偿所愿终如意
了49日也没有烧死。可为什么差点被红孩儿吐的一把火给烧死了?)

(5.神仙们既然可以长生不死,那么,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呢?)

(6.玉皇大帝真的是昏庸无能吗)

(7.唐僧既然是有道高僧转世,为什么他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这也太不符合得道高僧的形象了吧!)

(8.妖怪们为什么都盯着要吃唐僧肉为什么就没有任何一个妖怪对此产生怀疑呢?)

(9.妖精抓到唐僧后,总是不急着吃掉,他们究竟在等什么呢比较吃到嘴里的才是真的肉啊!)

(等等等等,这么多的矛盾、硬伤,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比比皆是。作者解释得了吗“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西游记》的作者会有那么弱智吗?吴承恩先生真的智障吗?显然不是,我们通观西游记全书,便可以发现这些矛盾并不是简单的笔误,而分明是作者重点刻意描写的对象,由此西游记也才能成为四大名着,长盛不衰。)

(所以,以上这些都是施耐庵先生有意巧设的机关,故意写出一个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西游故事,为我们出了一个天大的“谜语”,就看我们是否能够猜中谜底。)

(也不得不说,施耐庵先生的的布局功夫之高,乃世所罕见,其实,解谜的“玄机”就隐藏在小说《西游记》的原文之中。这些矛盾都是有解的,只是大多数读者并没有认真看过西游记原文而已。)

(我们把全书中所有矛盾的地方联系起来看,都可以根据原着所给出的依据,而将其中的玄机一一破译开来!!!)

(比如其中最让人疑惑的恐怕就要属《真假美猴王》这一桥段了。在《真假美猴王》这个桥段中,谛听明明已经知道了谁是假的孙悟空,却并没有说破,这是为何呢?)

(原着中是这般回应的:“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骚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

“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

(什么意思呢,就是谛听知道说破了,地府里所有人包括孙悟空都没有法力可以降服六耳猕猴,反而给地府惹麻烦,所以他没有说破,而是把事情推到了如来那里。)

(那么谛听真的就只是怕把地府弄坏才推脱的吗?事实上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其实呢,很多人认为,这一回中根本就没有妖怪,那个所谓的六耳猕猴并不存在。从头到尾都是孙悟空一个人捣的鬼!)

(大家看西游记把大脑都看的僵化了,总以为孙悟空是捉妖怪的,却怎么都想不到:孙悟空也会冒充妖怪,把唐僧这个泼秃领导暴打一顿以泻私愤吧!)

(孙悟空在这件事的起先,,他是个受害者,而结果,却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孙悟空是第一嫌疑人。)

(我们再来重新看看这一幕:一、起因孙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唐僧念经超度强盗的亡灵:拜惟好汉,我以好话,尔等不听,却遭行者,棍下伤身。你到森罗殿下兴词,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

(于是三藏又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孙悟空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打杀人!”然后大骂道:“触恼了我的性子,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这一番话,绝对是在恐吓唐僧。)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别特么瞎bb,把老子惹火了,连你也打死,你去告吧!三藏见他说出这般恶话,心惊肉跳道:“徒弟呀,你怎么就认真起来?”晚上,在老杨家借宿,老杨的儿子是强盗一伙,孙悟空又打死了二三十个强盗,还把老杨儿子的头割下来,拧给唐僧看。)

(唐僧自然大惊,急忙念起《紧箍儿咒》,把个行者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翻筋斗,竖蜻蜓,疼痛难禁。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并威胁道:“快走!迟了些儿,我又念真言,这番决不住口,把你脑浆都勒出来哩!”这是唐僧第三次赶孙悟空滚蛋。)

(西天路走了一大半了,眼看就要出成果了,他要他滚蛋!大圣疼痛难忍,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于是,孙悟空发怒了,终于撕破脸皮反了目:你这泼秃!!没了俺老孙,连口水都没得喝,还这般刁难俺,不给点颜色看看,你就不知道俺老孙的狠气!我管你是哪个!一棒子将唐僧打晕在地,扬长而去。走的时候,愤愤丢下这样一句话:“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

(二、经过沙僧来找他算帐,他说没有,绝对没有的事,俺老孙怎会干这样的缺德事呢,你若不信,菩萨可以作证嘛,我这几天一直都在这儿。沙僧当然不信,因为你会架筋斗云,又会分身法。于是,菩萨叫沙僧与悟空同去见个真假。结果,沙僧看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孙悟空,长相、声音、本领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是妖怪有可能具备的,可是,最重要的证据金箍棒、紧箍咒也是一


状态提示:第二十章 得偿所愿终如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