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原太子现理亲王吗?

他一先帝废太子,眼看着康熙死了,他肯定是圈禁一辈子的命,他原本都认命了,谁知道老五偏偏不走寻常路,不管朝臣们的反对,一旨把自己从咸安宫里提出来。

不仅让他同老大一起亲手操持了皇阿玛的丧事,还委以重任,直接给了自己吏部尚书的位子。

说实在的,皇阿玛在时表现的再看重福全等几个哥哥,但充其量也就是打仗时临时掌一掌军权,就这样就感动的他们死心塌地一辈子,他自己也赢得了个宽和友爱的名声。

但像六部尚书佯或九门提督这种重要位子,还不是一律落在自己心腹身上?

哪像老五,真心实意的让他们兄弟一展所长,还让自己同张英一起进了军机处,同其他五人一道批阅奏折。

这就算在搁皇阿玛在时,自己也没真的这么自在过。

毕竟以前自己监国,小事还能做点主,但一到稍微重要点的折子上,就算康熙南巡或者抚蒙,也得把奏折千里迢迢的送过去,等他批阅了,再发过来照办,他是一点自主性都别想有。

就这还羡慕的老大他们直流哈喇子。

眼下老五这般信任,几乎给了自己新生,所以就算偶尔心底里还是对自己没上位有一点点不甘心,但他心里也明白这已经是自己想都想不到的机缘了。

更何况老五既然容得下自己,那侄儿们以后只要有出息,自然也差不了。

他是有儿子的人,眼下太子妃又怀上了,既然上位没可能,还不如好好干,为几个小的奔一奔前程。

也能对得起老五这份心,偏偏老大这个蠢货不开窍,光想着自个了,也不想想兵部何其重要,就是皇阿玛在时也不敢让宗室那帮人进去,何况现在。

所以就咬死了不肯松口,还习惯性的刺了直亲王几句。

而直亲王没换成人心里本来就不满,理亲王又是个嘴炮技能满点的,三五句话下来,可不就把人气成了个海豚。

这两人自刚会说话就对着干了半辈子,以前不论有啥冲突,康熙一律拉偏架,反正太子向来不吃亏,几十年下来,直亲王早就积了一肚子邪火。

眼下康熙都死翘翘了,两人都是在弟弟手底下讨饭吃的,又是一样的爵位,谁也不比谁高贵点。

被理亲王的毒舌一激,直郡王心里一嘀咕:嘿,以前你是皇阿玛的心肝宝贝儿,我是惹不起,可现在谁怕谁。

于是恶从胆边生,一个猛虎下山,就把人扑到地上了。

这两个老大哥冷不丁的怼起来了,当弟弟的可不得拉架吗?

期间人多手杂的,这儿挨了一下黑手,那儿被踢了一脚,小的几个也没个省油的,可不也打起来了!

顾妩一沉思,知道这还是八旗被养废了的锅。

八旗自关外黑山白水而起,兵不过至万,就能横行天下无可敌,生生的打下了大明江山。

而初入关时,面对各地时不时起来的暴乱,朝廷还是得靠着八旗军维护统治,这才有了八旗子弟专事武装,不得从事其他行业的规定。

为此,朝廷给予了八旗官兵相当稳定、丰厚的待遇,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这么说吧,一个有编制的八旗士兵,一个月能拿到三四两银子的俸禄,和县官是同一水平。1

此外他们还有很好的福利,比如红白事赏银、蔬菜、劈材、食盐……这些待遇是终身的,只要当过兵一生都能领取钱粮。2

而八旗兵死后,妻子幼儿的生活也由部队负责。只要有一人当兵,就可以保证一家人生活无忧。3

此外,八旗子弟还有大量“当差”的机会,比如押送、工程、庆典等等,除了能拿补贴,还有不菲的灰色收入:海关的关丁、漕运的漕丁和盐运的盐丁等差使,也规定只能由八旗子弟担任。4

这些可都是肥得流油的好差使,所以说,八旗子弟只要一出生,就捧了个稳稳的铁饭碗。

而这还是底层八旗子弟的待遇,要是宗室的皇亲国戚,基本找皇帝哭一哭自己的祖宗,就能往六部、绿营、九门这些地方去。

而这套制度明显就跟吃大锅饭一个性质。

反正大家都一样,干好干差,干与不干,人人都领一份“月钱”,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那谁还去学习、做事!

所以八旗子弟迅速的懒散下来,每日养尊处优、养鸟种花,每月擎等着朝廷发一份钱粮来花销。

再加上康熙朝战争实在有点多,有点本事的都上战场拼去了,打仗倒是还行,被插到六部跟九门的,那就是正当去养老的。

幸亏眼下才是雍正元年,康熙三十八年,八旗虽然腐朽些,但还没到不可救药的程度。

“自即日起,吏部准备官员考核,凡不过关者,皆革职。”

理亲王闻言一惊:“这……”

因为太子党里头浑水摸鱼的贪酷之臣被清洗了,六部本来就人手不足,不然他也不会死压着兵部这几个人不放。

考核不难办,但这些人走了,谁来填上?

更何况六部中几乎所有岗位有特殊要求,比如六部尚书必须满汉各一人,侍郎满汉各两人。

且很多岗位干脆就专供旗人,比如内务府系统。

而要是真拿一套标准考核,满人恐怕留不下多少,内务府更得一片空缺。

看理亲王欲言又止的,顾妩知道他担心的是什么。

但她要的就是这样,这六部可是朝廷枢纽,朝廷大大小小的事基本都由它运作


状态提示:226、清穿5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