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三国寻娇>第二百二十七章 忧伤之心
备发起火攻。待二将走后,诸葛亮又道:“赵将军现在可传信高顺将军,令他在看到关内有烟起时,率领部队撤出关头,选好一个伏击点,准备好好招呼逃亡之敌。”赵云暗自一想,就明白了其中道理,立即派出斥候前去传信了。

秋高气爽,天气干燥。自以为得计的李恢,刚安排好士兵们做好伏击的准备时,从山头上丢下了数百捆干柴。李恢此时岂会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立即暗叫一声不好。再次下令众将士逃亡,没有进行一次正面战斗,却连续后退了两次,士气瞬间降到了极点,更是疲惫不堪。李恢也只有暗叹失策,但也只有无奈的撤退了。

副将此次也不满道:“将军如此再三撤退,三军将士将会毫无战斗力,要是敌人尾随而上,我们一万多将士只会是灭亡一途。”李恢何尝心中不明白,现在除了后悔外,他还能说什么呢?“先不说这些了,下令部队往涪陵穿插而过,先到达安全的地方再说吧!”李恢说完后,立即指挥部队往后方撤退了。

“将军过了前方的山坳,我们是不是留下一部设防,否则江东追军赶来,我们将无还手只力。”副将见前方山坳地势险要,比较适合伏击,不由提议道。当他抬起头看向李恢时,只见其脸色大变,刚想问发生什么事情时,山坳处杀出一对江东军,先是一轮箭雨,紧接着就发起了进攻。没有反应过来的益州士兵,很快就被杀的人仰马翻,惨叫声不决与耳,更有的立即逃跑起来了。此时杀出来的自然是高顺的部队,陷阵营的作战能力,自然是任何人都不能忽略。

“镇定起来,快列阵迎敌。”李恢知道再慌乱下去,除了败亡一途外,势必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高顺身先士卒,手提钢刀,如切菜砍瓜般,所到之处伏尸一片,令人不忍目睹。李恢见敌人勇猛,把心一横,高喊道:“想活命的,随我杀啊!”立即聚集了几百人在周围,迅速的向高顺围了过来。

高顺又岂会畏惧,冷喝一声道:“将士们,拖住敌人脚步,我们援军马上就到了。”李恢很快就对上了高顺,本想把主将擒杀,以此来换得脱生之计的他,在与高顺的一个回合较量下,就彻底的死了心。凭着多年的经验,他自然明白自己与敌将的差距,但抱着必死之心的李恢,此时没有后退。相反还提起配剑,再次与高顺缠杀起来了。剑法一出,招招都是拼死之招,大有同归与尽的气势,在这样的关头,高顺自然不会与敌人硬碰硬。在明白了敌将的心意后,高顺采取了游斗的方式,钢刀挥出的招式全是守,偶尔见准时机,进攻一下,以乱其手脚。如此三十余合时,李恢气势一减,高顺毫不犹豫的出手了,钢刀先是一记猛攻,随后又是一劈,然后再一挑,紧接着有是一个直攻,在其手忙脚乱之际,钢刀迅捷的砍向了李恢的右手。

高顺在砍向其右手,用的却是反面刀,目的只是想让起兵器撒手,然后在快速的把刀架到了他脖子上。“捆起来,等候发落。”高顺在其后颈就是一记,李恢立即昏了过去。这时甘宁率领的轻骑也出现在了战场上,骑兵的加入,犹如秋风扫落叶,使敌人在转眼之间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天险一关,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被拿下,杀敌三千,俘虏六千。江东军伤亡不到一千与人,可谓是一场大胜利,并且还抓获主将一名。涪陵城内,江东大军做了短暂的休息后。赵云留下李严留守后方,自己和众将率领大军,继续向梓潼前进了。此次他们的进军是按照沈鹰布置的战略,由两方同时进军,在成都城下达到会师的目的。故现在赵云才会急着行军,因为这一路去成都,他们可不向沈鹰那样,可以一路畅行无阻。此去成都,除了战斗外,别无选择。

*******

大军出发一天之后,沈鹰接到江东递来的几封快报。首先的是自然报告后方无忧的,接着是周瑜的战报和家书,战报上表示他在徐州,现在正在与敌人相持,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进展,但形势却很不错。家书中写了兄弟之间的问候话,还有一些安慰之语,原因自然是关于文聘牺牲之事了。随后沈鹰才看了江东加急的家书,虽然他开始就想先看看文姬她们写的家书,但战报在前也只有忍住了。当看到家书时,沈鹰差点没晕过去。家书是文姬写的没错,但内容却不是什么相思之意,而是传来了噩耗。

原来沈鹰的父亲逝世了,而其母在见夫君死后,随跟着一病不起,第二天就病世了。这绝对是噩耗,沈鹰连续看了两遍,在确定无误之后,不由伤痛的跪倒与地。赵雨在旁看过书信后,当下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顿时大哭起来了。沈鹰坚强的支撑着躯体,但感觉整个天空仿佛都失色了。随后众将闻报而来,见此情况纷纷劝沈鹰节哀。沈鹰知道此时不能垮下,极力的忍住伤痛。对众将道:“父母做古,孤必须回江东守孝三月,益州之事就靠尔等费心了。本想息兵班师,然文将军大仇未报,眼看成都在即,孤实在不忍在此放弃,因此我走之后,益州大事必须有人主持。”

沈鹰如此一说,众人方才放下心来,要是此时班师回都的话,那这几月所做的一切,都将功亏一篑。沈鹰带着一丝沙哑的声音道:“我走之后,部队分为左右两路大军。左路军指挥大权由郭嘉负责,黄忠为副将,继续向成都逼近,但要记住一点,一定要做到左右呼应,别让敌人个个击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七章 忧伤之心--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