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都市现代>重生之1976>第三百一十三章 沙漠绿化
吧!

小包同意阿绣的决定,就开始搞物资筹备,接驳新建的格尔木热电厂的电力,抽调人马,开始施工。药物研究所,设在德令哈,十二层的大楼,就和特区总部大厦相邻。

整个柴达木盆地,从空中俯瞰,泛绿的地方越来越多。小包还不满足,号召全区搞植树造林。沙漠戈壁里,想搞植树造林,难如登天。小包说:先挖树坑,树苗我来想办法!

挖树坑可不是简单的活儿,一铁锹下去,可能就是一块大石头。这个不怕,小包就想搞歪门邪道。

先组建一个沙漠绿化研究所,小包自任所长,把小纪和卢平、几个常委拉进来,反正你们挂个名就行,显示特区政府的重视,实际工作还是自己来做。

第一个项目是制作挖树坑机械,有大量资料借鉴,搞这种设计,没有丝毫压力。特种钢材焊接个大螺旋,垂直吊装在大型拖拉机后面,在空地上试验,三十秒,挖出个直径一米二、深达一米五的的大树坑。

这辆车只是个创意问题,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把样车开到机械厂,小包说:先来二十台!

自己就回去忙活去了。

沙漠造林的得失,后世争论的很厉害,后世的数据显示,政府在2000-2009年投入了总计7250亿人民币来减缓土地退化问题,当然这些钱的很大一部分都用到在了人工造林上面。当初的目标是在2050年,通过实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项目,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6(不要低估了我国改善环境的决心,我国政府植树造林的力度在过去是非常大的)。在植树造林的政策下,从1952年到2008年,我国超过过27.2地区受到人工造林的影响。国家林业局也声称森林退化得到了改善的结论。但实际结果却令人沮丧:在1952到2005年间,通过造林工程,只有24的树存活了下来;水土流失的程度在过去30年间有所扩大;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化速率从1950年代中期的11,变化到1980年代中期的57,再到2000年代早期的19。

国家在几十年里,累计投资近万亿,在沙漠种下原本计划提高绿化率的,结果不如人意。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小包就想挑战一下。小包根据后世的争论分析,人们争论焦点是,到底该不该搞沙漠造林?引用某位专家的话就是:在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方植树造林,需引水浇灌。这称之为造林第一定律。植树造林第二定律:凡是能长树的地方,树都会自己长出来。不需要人为的刻意去搞。

人家还举例说明:印尼的喀拉喀托岛,1983年火山爆发,大部分植物都消失了。但仅仅过了4年,植物就恢复到64种。用不了百年,森林就会再现。

但大片的沙漠戈壁,现在地下水位这么高,有点地方已经变成湿地,树木长起来是早晚的事,只是,靠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该多久才能看见树木啊!自己已经改天换地,做出这么大的努力,不再趁机搞点什么,显摆一下自己的能力,小包觉得会受天谴的。

沙漠绿化,按照专家说法,只能搞低矮的灌木,梭梭树,柽柳、骆驼刺、沙拐枣之类。高大的树木是抽水机,根系会把水分集中,用枝叶散发到干燥的空气里。

现在,水源不是问题了。不管是地表还是地下,挖个树坑就能沁出水来,还愁不能成活吗?

考虑到传统的大风沙和干燥环境,小包还是觉得树种选择很重要。树种当然是红柳最好,胡杨林也行!红柳是柽柳的一种,柽柳家族品种几十个,都是沙漠中耐风沙耐盐碱的首选,可上哪里去搞活体树苗呢?想了好久,又查了资料,结果是,只有去后世购买了。

小包还在资料库查到一个沙漠种植黑科技——植物纤维黏合剂,这种白色粉末稀释后,混合进纯砂子,可以改变沙子之间的张力,变成具有万向结合约束的土壤了。

小包要搞沙漠绿化,据说已经有了具体的成果,消息传到北京,中科院的人就知道了,立即从宁夏中卫沙头坡沙漠研究实验所,新疆阿克苏达克拉玛干沙漠研究试验所,北京林学院、河南林业大学、内蒙古林学院等地,组织沙漠治理专业相关专家人员,由兰州沙漠治理研究所朱震达带队,就来到德令哈特区总部。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三章 沙漠绿化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