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782节 杀倭盈野

稚内,日本本土第一个遭到南京军进攻的城市。城市上空,战机如云,雷霆万钧。

数以千计的南京军轰炸机不断地盘旋在城市上空,数量之多,完全覆盖了城市的天空,云层般的机群没完没了地投下了雨点般的炸弹,全城天塌地陷、天翻地覆,密密麻麻的炸弹爆炸火球汇聚成了淹没全城的滔天火海,烈焰狂舞间,无数道浓烟犹如黑色森林般拔地而起,巨量的瓦砾沙土、建筑废墟在飓风般的爆炸气浪中被抛飞到半空中,混合着铺天盖地的硝烟形成了笼罩全城的沙尘暴般的烟云,日月无光的烟云间电闪雷鸣,密集不断的炸弹爆炸同时又产生了密集不断的震荡冲击波,犹如一万道龙卷风在城内呼啸纵横着,矮小的建筑被炸得灰飞烟灭,高大的建筑被炸得轰然倒塌,整个城市就像被丢进粉碎机里的蜂巢蚁穴般被绞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南京军的轰炸机不但往城内投掷了大量的常规炸弹,还投掷了大量的可以穿透混凝土建筑的穿甲弹、白磷燃烧弹、凝固汽油弹以及成千上万的汽油桶,烧得砖瓦碎末和地面上的泥土都因为浸透了汽油而在熊熊燃烧。南京军纯粹是以毁灭稚内为手段进行攻占稚内的战事,在城内的日本人都因此而陷入了死亡炼狱中,在建筑里或地表上的人尽皆在爆炸中粉身碎骨、血肉横飞,躲藏在地下的人也几乎逃不了死于非命的命运,地表的爆炸震荡波不断地传入地下,活生生地将人震得七窍流血、五脏破裂,地表的滔天大火既产生了熔炉般的、活生生地将人烤死烫死的高温,又耗尽了地下空气里的氧气,活生生地将人憋死…正因为知道躲在城内等同于坐以待毙,鲤登行一中将才会选择主动出击,与南京军展开野战。

在稚内城外,同样是跟城内一样的人间炼狱般的画面。

登陆成功的南京军第74师、海军第11陆战旅等部队随即对稚内展开了势如惊涛骇浪的强大攻城,空中机群呼啸来回,地面上坦克群纵横驰骋,地面部队紧随着坦克群势不可挡地进行着冲击,各攻击部队无不飞沙走石、风雷滚滚,而在地面部队的后方,集结成强大炮群方阵的炮兵部队也已经严阵以待,随即向稚内城区和稚内日军咆哮出排山倒海的炮弹暴雨。

“上苍有眼哪!”站在一辆虎王坦克上的张灵甫看着这幕气吞山河的画面,忍不住热泪纵横,“从甲午战争开始,每次中日交战都是日本人打进我们的国土,每次都是我们在我们的国土上被动地挨着日本人的侵略,现在,终于是我们打进日本人的国土了!终于是日本人在他们的国土上防御我们的进攻了!我中华军人终于踏在日本人的国土上了!中日战争终于是爆发在日本人的国土上而不是爆发在我们中国人的国土上了!”他望向天空,泪流满面地喊道,“二公子啊,您的在天之灵看到了吗?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终于杀上日本本土了!”

“日军来了!”南京军前沿部队里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声嘶力竭的吼叫声。

所有的南京军官兵一起望向前方,在他们视野远处,一道黑色的水线正在迅速地弥漫过来,犹如给大地镶上了一道黑边,日军、大量的日军、大量的日军正规军和日军的“国民义勇队”正在犹如决堤洪水般倾泻而来,人数极多,超过十万。看到这一幕的南京军官兵们都忍不住瞪大了眼睛,只见这股日军洪水浪潮里,穿着日军制服的正规军人员只有不到一半,超过一半都是身穿平民服装的平民,实际上,日军正规军人员里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刚入伍的青壮年新兵。日军正规军里的老兵和新兵都是武装整齐,至于那些国民义勇队,则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拿着枪械,绝大部分人拿着的都只是竹刀竹枪等各种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冷兵器,但是,无论是日军的正规军还是日军的国民义勇队,人人脸上都是一种扭曲了的疯狂的表情,嘴里歇斯底里地嘶吼着各种口号,群魔乱舞、万鬼齐嚎:

“天皇陛下万岁!大日本帝国万岁!”

“七生七世,誓死报国!”

“保卫我们的家园!赶走支那人!”

进攻的日军由正规军和国民义勇队组成,所谓的国民义勇队基本上就是被分发到一件低劣简陋至极的武器后又被直接被送上战场的平民,毫无训练,毫无军事素质,甚至连制服都没有,这些国民义勇队在本质上就是平民,他们深信不疑军方的宣传蛊惑:“支那军只要占领日本的一个地方,就会杀光当地所有的日本人”,更何况,他们基本上都是稚内本地人,参加战斗在他们看来既是“捍卫帝国、捍卫天皇”也是“保卫自己的家园”,是义不容辞的;另一方面,日军的进攻阵型也十分有特点:战斗力低下的国民义勇队被安排在正规军的前面。这是因为鲤登行一中将心知肚明,国民义勇队战斗力低下,根本不能胜任战斗任务,他们的唯一价值就是在正规军前面挡子弹、消耗南京军的弹药,为正规军争取到宝贵的短兵相接的时间,国民义勇队死光后,被他们用身体保护着的正规军也差不多接近南京军的防线阵地了,可以与南京军展开近战。如此安排无疑可以说是泯灭人性,但在鲤登行一这种标准的冷酷的日本军人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为了日本的生死存亡,每个日本人都有义务献出自己的生命,正规军是这样的,国民义勇队也是这样的,不管怎么样都是死,如何让他们死得更加有价值才是


状态提示:第782节 杀倭盈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