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607节 开战通知

伦敦,唐宁街10号。

在一名英国官员态度冷淡的迎接下,顾维钧不卑不亢地走进这座代表着英国政府最高权力所在处的建筑。通往首相办公室的走廊上,时不时有一个个英国军政高层神色急匆匆地与顾维钧擦肩而过,当看到顾维钧的黄皮肤和黑眼睛时,这些英国高层都露出冷淡甚至毫不掩饰地露出一种厌恶神色,顾维钧则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他当然知道这些英国高层为什么会对自己露出不欢迎表情。对于中国人,英国人其实是很不屑的,因为在此时英国人的心里,德国人是明火执仗攻击他们的强盗,中国人则是在背后对他们落井下石的小人。强盗是令人憎恨和恐惧的,小人则是令人厌恶和腻烦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强盗之所以让人憎恨恐惧,因为强盗好歹还是有本事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强盗还算值得尊敬的,而小人是没有本事的,小人就像地痞无赖,没什么本事,只会给人添堵添恶心。时至今日,英国人仍然对中国人充满了蔑视,一来是因为英国人固有的妄自尊大特性,二来是英国人身为西方白种人,本来就对其他有色人种充满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顾维钧可以肯定,自己来到伦敦,英国人表面上冷淡,骨子里则充满蔑视和厌恶,如果是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来到伦敦,英国人表面上也冷淡,但骨子里则会充满恐惧和紧张。

首相办公室的门口,那个接待顾维钧的英国官员面无表情地说道:“首相很忙,你只有五分钟时间。”

顾维钧暗暗冷笑,因为眼前的这个场面就好像自己是来乞讨的,而英国首相则在日理万机中大发慈悲地赏赐了自己五分钟的见面时间。“一分钟就够了。”顾维钧气定神闲地说道。

房门被推开,顾维钧看到了坐在原先张伯伦位置上的英国新首相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以及与其同在这间房间里的原英国外交大臣、现英国陆军大臣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德国发动西欧战役标志着张伯伦一贯主张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特别是英国援助法国的远征军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全军覆没,更是让张伯伦的威望和支持率一落千丈,这位“老实巴交的老好人”不得不在黯然和悔恨莫及中被迫下台,同时,因为张伯伦属于英国保守党,导致他在对德、对外政策上的重大错误殃及整个保守党,保守党竞争对手英国工党趁机发难,属于工党的艾德礼因此而取代张伯伦。艾德礼此人勤奋、踏实、干练,向来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不过,他也并非那种强硬得近乎狂妄自大的人,他是一个冷静而理性的人。比起张伯伦的软弱和短视,艾德礼更加强硬和坚毅,比起原先历史上的丘吉尔,艾德礼更加温和。二战对于英国而言,是国运遭到重大改变的历史关头,在这个历史关头,张伯伦的对策是“掩耳盗铃、得过且过”(张伯伦虽然不敢打仗,但他把英国的民生福利搞得很不错),丘吉尔的对策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想要取得战争胜利,一方面又竭力地维持着英国的全球地位,一毛不拔,一块殖民地也不放弃,试图让已经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在战后仍然是一个日不落帝国(丘吉尔在二战期间主要致力于两件事,一是领导英国打赢战争,二是千方百计地死撑着大英帝国的庞大家业,不甘心大英帝国从此衰败。对于英国的殖民地,丘吉尔死不松口,一块都不肯放弃);艾德礼介于两者之间,他清醒地认识到,英国的实力、势力、全球地位都在不可避免地衰退,英国的全球第一霸主地位已经不可能还能保住,早晚被美国取代,因此,英国不能“过于贪心”,不能“活在以前的辉煌里”,不能“死抓着以前的辉煌不松手”,要看得开,只要能换来英国本土万无一失,“破财消灾”也不是不可以,即适当地放弃一些海外殖民地。

“顾先生,有什么事情吗?”艾德礼显得十分温和地问道,表情和语气里并没有厌恶、反感、不耐烦等负面情绪,只有温和的平静。

顾维钧开门见山:“首相阁下,我此次前来是代表中国政府通知您和英国政府,在一个小时后,即中国时间2月23日清晨6时整,我国军队会对贵国的马来亚、文莱等领地展开军事进攻,特此通知,以免贵国误会我国对贵国不宣而战。”

艾德礼险些瞠目结舌,但这种失态失色稍纵即逝,迅速恢复成不动声色的平静,不过,他只是在表面上强装出不动声色,内心里则是掀起了惊涛骇浪,震得他一阵阵头晕目眩。“贵国…这是要对我国宣战吗?”艾德礼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沉声问道。

“这不是宣战,而是开战通知。”顾维钧用词严谨地纠正了艾德礼,“先前,我国政府已经多次照会贵国政府,请求贵国为了彻底改善中英关系以及从中英两国长久发展的角度上进行考虑,把原属于中国的藏南三国、缅甸、马来亚、文莱归还给中国,可贵国却置若罔闻,一直没有理睬,没有给我国政府明确回复,我国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使用军事行动以证明我国政府的决心,对此,我国政府深表遗憾。”

艾德礼心知肚明,先前,法国把印度支那三国“归还给”中国只是德中两国唱的双簧,法国新政府完全受到德国的操控,身不由己、被迫无奈,中国在吞下印度支那三国后又照会英国,要求英国归还属于中国的英国殖民地。对此,英国高层


状态提示:第607节 开战通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