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587节 麻烦不断 2
兰、爱沙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整整12个国家都是德国的同伴、战友、盟邦,使得德国在此时的欧洲可谓声势滔天、独步魁首。

参加苏联战争并未让中国本土经济受到打击,相反,战争的巨大需求以及从别国境内掠夺到的巨量财富还刺激中国本土经济进一步地飞速增长,德国也一样,并且德国的情况比中国更理想,因为德国的经济体系比中国更完善,经济规模比中国更庞大,经济水平比中国更先进。就好像滚雪球,经济总量是雪球的话,中国的雪球是从乒乓球那么大的时开始滚的,德国的雪球则是从篮球那么大的时候开始滚的,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自然比中国更大、更快,使得德国的国力、军力堪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用戴安国的话说,“德国几乎不需要时间为新的战争进行准备,因为德国的国力让德国的军队在打完苏联战争后接着打新的战争就像一个马拉松选手在跑完一千米后接着跑一千米一样,并不需要休息,因为本来就能一口气跑很多个一千米。咱们(中国)不行,一个国家的国力就像一个人的体力,咱们只能跑一千米,如果跑完后再跑一千米,肯定需要休息一阵子的。实际上,德国的战争机器在苏联战争期间越开动越兴旺发达,军械产品一直节节攀升,军队规模一直增长,消化苏联战争的战果并不耽误德国立刻对英法开战,德国足以游刃有余地两件事一起干”。

在原先历史上,德国本来是一路向西,解决完法国后打算解决英国,从而爆发不列颠空战,这场空战就是德国对英国的攻击,德国空军在期间对英国本土展开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攻击发生于1941年5月10日,短短一个多月后,1941年6月22日,德国就发动苏德战争,并且在此之前、与此同时,德队又去南欧横扫了一番,另外还派遣非洲军团去北非打仗,可以看出:德国在对英作战和在对苏作战这两场大战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中场休息时间”。这就是德国的雄厚国力所决定的,中国此时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英法荷以及英法荷背后的美国开战,德日中三国的情况分别是这样的:

德国:随时可打,想打就打;

日本:早就准备好了,早就想打了,最好现在就打;

中国:再等等,还没准备好。

很显然,中国给德日“拖了后腿”。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德日不甩开中国,德日两国立刻就打,然后一边打一边等中国准备好再加入呢?最大的原因是:根据联盟国的内部条约,关于东南亚和澳洲的瓜分,赤道以北属于中国,赤道以南属于日本,所以,日本真的撇开中国自己打,必须由北向南地打,打完赤道以北才能打赤道以南,中国磨磨蹭蹭不动手,那么,日本累死累活、死人流血烧钱打下来的赤道以北岂不是白白给中国打的?因此,日本不得不心急得抓耳挠腮地等着中国“慢吞吞地做好准备”。

对于接下来的战争,中国想把日本充当挡箭牌,日本也不想给中国火中取栗,就导致战争爆发的最后时刻一直拖延了下来。

希特勒以及日本的首相近卫文麿、外相重光葵、陆军大臣梅津美治郎、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枢密院议长兼天皇侍卫长铃木贯太郎等人已经不止一次地问蒋纬国:“中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做好战争准备?”特别是铃木贯太郎,就是代表裕仁天皇问蒋纬国的。蒋纬国振振有词地回复道:首先,中国需要消化苏联战争的战果,充实国力、增强军力,其次,中队需要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第三,中国还需要着手消灭苏联的残余势力,根据联盟国的内部协议,消灭苏联残余势力这件事基本上由中国负责;另外,蒋纬国又透露给希特勒和日本高层:中国高层里很多人在苏联战争后已经感到满足了、知足了,不想再战,所以,以他为首的“鹰派”需要时间压制那些不思进取的“鸽派”等等。

希特勒虽然也想早点对英法开战,但他还是能沉住气、等一等中国的,反正中国只是需要几个月时间,又不是需要三年五载,等一等,对于德国也好,德国也能准备得更加充足,日本人则沉不住气了,因为日本人实在等不及了。虽说日本跟德中一起瓜分了苏联,但德中得到的都是肥肉,日本得到的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此时“等一等”,德中是一边吃肉一边等,日本则是一边饿肚子一边等,自然等得受不了了。

于是,在石原莞尔等日本高层里具有战略眼光和谋略头脑的人的策划下,日本开始“间接地催促乃至逼迫中国早日开战”。

“泰国是怎么回事?”武汉的军委会总部里,蒋介石皱着眉头问道。

陈诚起身回答道:“泰国的銮披汶·颂堪政府在前日发表声明,请求能跟日本缔结军事联盟条约,日方已经通知我国和德国,声称‘此事重大,日本遵守联盟国内部条约以及合作精神,不会单独决定,所以通知德中盟友,与德中盟友共同决定’。”

“这个銮披汶·颂堪为什么要跟日本缔结军事联盟?”何应钦不解地问道。

杨杰冷笑一声:“这个銮披汶·颂堪本来就是亲日分子,并且,此人掌权后在泰国境内大肆排华,现在的东方就是中日最强,他不投靠日本,难道还投靠我们等着秋后算账不成?最可恨的是,这个銮披汶·颂堪祖籍是中国,祖上是广东潮州,姓


状态提示:第587节 麻烦不断 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