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057节 日常 3

很多事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也有很多事情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比如抗战期间的中国军队的弹药问题。子弹,是进行战争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消耗品,而中国军队在八年抗战中不但缺重武器,连最基本的子弹也都极度匮乏。根据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八年抗战期间,中国每年生产的和进口的子弹总共有3亿发左右(美国参战后援助中国不少,但也只是每年多了两三千万发),而当时的中国军队共有300多万人,也就是说,平均一个中国士兵一年只能得到100发子弹。一人一年一百发子弹,可想而知,中国军队打得是何等艰难。子弹严重不足会导致两个大问题,一是火力不足,二是士兵们没有充足子弹进行训练,枪法都很差。过半中国士兵都没有进行过射击训练,刚拿到枪,一人发几颗子弹就上战场了,打完这几颗子弹,只能跟日军展开白刃战,而日军拼刺刀的能力、刺刀长度都超过中国军队。

后世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军队不训练出大批狙击手射杀日军?答案是没那么多子弹。

后世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军队伤亡那么大?打死一个日本兵,起码要付出五个甚至十个中国士兵的生命?答案是没那么多子弹。耗光子弹的中国军人端着刺刀,冲向手里子弹充足的日军,继而白白地成为对方的射杀目标。

后世有人问,为什么几千个甚至上万个中国军人会被几百个日军追杀却不敢回头应战?答案是这些中国军人可能没子弹了,回头就是死路一条,根本没法应战,想拼命都没办法拼。

后世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军队难得打个胜仗却不能赢得干脆利索?答案是中国军队此时已经消耗完绝大部分的子弹,没有子弹,自然没有能力对日军展开乘胜追击,无法扩大战果。

历史上的常德会战后期,击败日军的国军很想乘胜追击,但没办法,因为国军在此战中消耗掉了2000万发子弹,这是勾孀拥的一半;历史上的衡阳战役中,守城国军表现出色,但到最后却投降了,原因还是没子弹,拿着刺刀冲向子弹满满的日军等于是送死。

作为对比,侵华日军光是战前的射击训练就是一人一个月两百发子弹,所以枪法都很准,并且战时的日军人均携带子弹两百发以上,而国军中央军嫡系部队只有二三十发,更何况是那些地方杂牌军。日军仗着子弹多所以才能“欺负”中国军队,而当日军碰上美军后,美军子弹比日军更多,所以美军也能“欺负”日军。八年抗战,日军死亡40多万人,中国军队死亡约380万人(国共总和),双方死亡比例近一比九;三年太平洋战争,美军死亡12万人,日军死亡156万人,双方死亡比例约一比十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日军子弹比中国军队多,而美军子弹比日军更多。二战期间,日本一年生产子弹5亿发,美国一年生产子弹200亿发。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在战前也一直在生产弹药,所以弹药储备量很大,而中国在战前却一直忙着打内战,把本来就不多的子弹大量地消耗在了内战里,至于美国,炸弹炮弹的产量更是日本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如果中国的子弹能多一点,让中国军人能有足够子弹用来训练和作战,日本人付出的代价必然会更加惨重。”蒋纬国在心里叹息一声,“看来,建立几个弹药工厂才是最紧要的事。”他想起一件事,望向廖耀湘,“对了,我们两团的步枪都是什么型号?”

廖耀湘说道:“我们两团是嫡系精锐,武器当然没用杂牌的,步枪一半是中正式,一半是德国的m1924式毛瑟步枪或98k毛瑟步枪,都很精良。”

蒋纬国想了想:“拼刺刀的话,毛瑟步枪和中正式拼得过日军的三八式吗?”

廖耀湘摇了摇头:“毛瑟步枪全长1.1米,中正式全长1.11米,三八式全长达到1.28米,多出十七八厘米呢!并且日军的刺刀也比国军的要长一点。不过,三种枪各有优势,三八式打得准,但杀伤力不强,中正式杀伤力明显要超过三八式,但精度逊色,毛瑟步枪杀伤力强,并且精度也很高,但价格肯定比我们自产的中正式要贵一些。”

蒋纬国挠挠头:“只能学学二十九军的手枪队了,给全体弟兄们人手再配发一把驳壳枪。以后中日开战,夜战、混战、近战都是非常频繁的,既然咱们拼刺刀不如小日本,只能配发手枪来增强弟兄们的白刃战能力了。当然,弟兄们的白刃战训练还是要正常继续并加强的。”

廖耀湘吃了一惊:“建镐,两个团三万人,三万来把驳壳枪,还有子弹,这可不是一笔小开支啊!并且,也没办法跟军委会伸手要钱吧?我们一人两把枪,太奢侈了!军委会肯定不会给我们这么大的特例,否则别的兄弟部队知道了,个个都要,委员长岂不是厚此薄彼?”

“好啦!我掏钱!”蒋纬国无可奈何但又很心甘情愿,“这笔钱还是应该出的,既能增强弟兄们杀鬼子的战斗力,又能降低弟兄们的伤亡率,值!”蒋纬国知道,战场上,敌军喊“上刺刀”,我军也喊“上刺刀”,接下来展开山河变色的白刃战…这在文学上固然是荡气回肠的,但如果我军还有枪、还有子弹,那干嘛跟敌军拼刺刀?杀敌才是根本目的。历史上的太平洋战场上,当日军一边喊着“天皇万岁”一边端着刺刀冲向美军的机枪群时,美军难道跟日军拼刺刀了?当然不是,美军直接用火


状态提示:第057节 日常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