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570节 美苏特使 3

“鱼死网破?是么?那我们就走着瞧吧!”蒋纬国轻蔑地冷笑两声,起身甩袖而去。

走出接待维辛斯基的会议室后,蒋纬国脸上那种充满不屑和自信的冷笑一下子凝固了,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的凝重,混合着令他难以抑制的焦躁、忧虑、恼怒。沉默不语地走远了后,蒋纬国确定维辛斯基不可能看到自己,他猛地一脚踢向路边一棵小树,狠狠地骂道:“我操!”

蒋纬国在维辛斯基面前露出的冷笑其实是一种虚张声势和故作镇定。在外交场合混的时间长了,蒋纬国自然学习到了不少这方面的技巧,比如,当对方使出杀手锏时,千万不要露出心虚紧张的表情,恰恰相反,要显得若无其事、胸有成竹甚至不屑一顾,似乎早就有了破解对付杀手锏的策略,这样,对方就会误以为这个杀手锏根本毫无效果,从而让自己不会陷入被动,否则,自己的反应会出卖自己,让对方一下子确定杀手锏是有效的,从而让对方牢牢地掌握谈判的主动权,用杀手锏进行压价、胁迫、威逼。蒋纬国不得不承认,维辛斯基拿出的这个杀手锏一下子拿捏住了他的死穴,让他险些方寸大乱,所幸,他在关键时候保持住了冷静,强装出无所谓和轻蔑的样子,从而没有彻底地陷入被动。蒋纬国估计,维辛斯基肯定心里发虚,认为自己已经有破解策略,但是,蒋纬国其实根本就没有办法,他一筹莫展。

维辛斯基代表苏联政府拿出的这招“杀手锏”确实非常厉害,混合着丧心病狂和黔驴技穷,即“焦土政策”。苏联战争持续到此时,苏联政府实质性控制着的领土差不多只有战前苏联领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却“浓缩着苏联的精华”,那些产粮区、资源区、工业区…都是苏联的命脉和根基,也是蒋纬国垂涎三尺想要得到的东西,可是,苏联当局已经说明了,如果联盟国拒绝苏联的乞和,苏联当局就毁掉手里的一切,让联盟国最终只得到焦土和废墟。蒋纬国可以想象,在末日到来时,苏联当局会组织无数军民,烧掉农田、农庄、农仓,炸掉工厂、医院、工厂里的机器、矿场、采油设备、采煤设备、炼铁设备、炼钢设备、冶金设备、发电设备、化工设备等等,破坏掉铁路、公路、码头、港口、桥梁、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到那时候,苏联的农村会是一片焦土,苏联的城市会是一堆废墟,产粮区满目荒芜,资源区千疮百孔,工业区荡然无存,兵工厂、重工厂、化工厂…在大爆炸和滔天火海中被付之一炬、被夷为平地,这个前景让蒋纬国不寒而栗、头皮发麻,因为,如此一来,中国的损失就大了!

苏联很大,也很“富”,这个“富”字倒不是指民生,而是指工业水平。斯大林靠着草菅人命般的铁腕手段和牺牲农业、农民、轻工业等政策,强行推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进展,硬生生地在短短十多年内把苏联建设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斯大林的这种发展模式是揠苗助长式的,导致苏联经济产业严重不平衡),使得苏联在苏联战争前的工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差不多和德国旗鼓相当,就以工业产值为指标,在1940年,美国第一,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约38(注:美国此时还没有为战争进行准备,所以没有加班加点地进行扩大化生产,须知,美国的潜力和爆发力都是超强的),苏联第二,约占17,德国第三,约占14(苏联虽然总值超过德国,但苏联的工业是“粗犷型”,德国的工业是“精细型”,苏联靠着地大物博的天然优势取得比德国稍高的工业总产值,不过,德国的制造业水平大大地超过苏联),英国第四,约占9,法国第五,约占4.5,日本第六,约占3.5,意大利第七,约占3,中国和意大利差不多,约占3(这是经过蒋纬国改变历史的数据,在原先历史上是0.3)。蒋纬国急切地希望中国能在最短时间内国力大增、工业规模飞升,世界大战的现实也需要中国快速地变强,但是,中国的发展基础实在太薄弱,时间又太紧张,除了进行脚踏实地、苦心经营外加依靠蒋纬国“超前思想”的建设外,蒋纬国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学习斯大林,用草菅人命的办法来快速提升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但蒋纬国肯定不会使用那种“为了国家不顾人民死活”的手段,那么,他也只剩下另一个选择了,就是一个字:抢。

人获得财富的途径主要是两个:合法的挣、非法的抢,国家获得财富也差不多:和平时期进行经营、战争时期进行掠夺。毋庸置疑,在短时间内,抢钱的盈利速度比挣钱快得多。历史上二战后,苏联成为跟美国争霸世界的两大超级大国之一,但是,苏联在二战前的家底比美国薄弱得多,并且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后没有衰落反而还崛起了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抢”。攻入德国后,苏军在德国境内掘地三尺地大肆搜刮,抢走不计其数的机器设备,不仅如此,苏军在“解放”中国东北后同样疯狂掳掠,把日本人苦心经营十四年的中国东北在七个多月内洗劫一空(苏军在中国东北境内掠夺的财富是其在德国境内掠夺走的三倍多)。蒋纬国打算对苏联干的,就是苏联在原先历史上干的事。满打满算,德中合伙灭亡苏联后,苏联的工业设备应该要分给中国一半,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可以获得在二战期间累计生产了10万辆坦克、最高峰时年产4万架飞机


状态提示:第570节 美苏特使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