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83节 运筹帷幄 3
无话可说了。

杨杰宽慰蒋纬国:“我们肯定要援救一八零旅和一八二旅的,我们不可能有部队遭到敌军围困却撒手不管,那样的话,苏联人肯定会怀疑了。”他用一种很艰难的语气说道,“最起码的,不会真的死那么多人的。”

萧爻也很生硬地宽慰蒋纬国:“我们只是要做好那两个旅全军覆没的最坏打算,其实,不一定是真的全军覆没的。”

蒋纬国听得鼻子发酸。

薛岳长长地唏嘘一声:“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哟!打败仗要死人,打胜仗也要死人。”

在一种无法言明的沉重和焦虑中,蒋纬国默认了萧爻支持、薛岳和杨杰不反对的措施,即部队不全力援救一八零旅和一八二旅,继续原先的后退决战计划。

经过重新部署后,第88师和第99师脱离原先战线,边战边退,竭力地向被围困部队靠拢,第180师顽强抗击苏军的包围,第150师对安北展开攻城。这一系列措施,都是军队遭到重大危机时的“本能反应”,虽然南京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其实也是进行假戏真做。苏军随即针锋相对,库兹涅佐夫负责指挥四个师在安北进行防御并配合对南京军被围部队的剿杀,瓦图京指挥苏军机动部队投入包围圈的封锁,科涅夫本人则指挥苏军后续部队从切城一带全面迫压南京军阵线,科涅夫的用意是很清楚的,确保被围南京军插翅难飞的同时竭力寻找机会咬住南京军更多部队,用南京军被围部队充当诱饵,引诱南京军其他部队自投罗网,同时,科涅夫十分小心地维持着苏军的有利局势,避免苏军会落得鸡飞蛋打。

滂沱大雨中,双方展开着殊死厮杀。

杨杰说“苏军既好打也不好打”,这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正确的。各国军队都有自己的特点,苏联军队也不例外,苏军的特点很怪异,与南京军进行对比的话,苏军的优点不少,因为苏联国力雄厚、工业发达,所以苏军的武器装备比南京军强大很多,在轻武器上,双方差不多,在重武器上,南京军大不如苏军,特别是火炮,简直就是苏联的招牌看家武器,尽管苏军此时七成以上的军力都在对付德军,但剩下的三成也让南京军承受了非常沉重的压力;打败仗或局势明显不利时,苏军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继而斗志全无、降者遍野,但是,打胜仗或局势很有利时,如果再有高明的指挥官进行组织和指挥,苏军的战斗力就会很强劲,犹如洪水。日军像火,一大团火会烧人,一小团火也会烧人,苏军像水,一小股水不足为虑,但如果形成滚滚洪水,则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同志们!中国侵略军正在全面败退!库兹涅佐夫司令员收复了伊尔库茨克!瓦图京司令员包围住了中国侵略军一个师!他们的末日就要到了!”

发动进攻的苏军部队里,军官们和政委们喜形于色地大喊大叫,使得苏军士气大振。

唯一让蒋纬国感到感动和自豪的是,面对苏军的大举攻势,南京军虽然陷入很大不利,但各部镇定迎战,没有惊慌失措,更加没有丝毫溃不成军的迹象。南京军并不是只会“欺软怕硬”,面对强敌,南京军依旧毫无惧色,顽强奋战。

第180师师长金崇印并不在苏军包围圈内,先前得到命令时,他急急率领先行一步的一八一旅快速向安北推进,没想到瓦图京率部横切第180师的前端,由于瓦图京部队里坦克在雨天烂泥地里行动迟缓,错过了预定时间,没有迎头拦截住第180师,而是插进该师前端,所以截住了后面的一八零旅和一八二旅,一八一旅虽然也被苏军纠缠上,但经过一番奋战后,甩开了苏军。全旅官兵回头一看,看到雨幕和夜色中是漫天通红的炮火,苏军主力已经杀来,堵住了兄弟部队一八零旅和一八二旅。

一八一旅旅长官惠民急火攻心地望向金崇印:“师座!后面两个旅被老毛子拦截住了!怎么办?”

金崇印急忙联系上在后面指挥部队的副师长石作衡:“作衡,部队怎么样?”

石作衡在报话机里火急火燎地道:“大批老毛子围攻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集结的!还有很多坦克,弟兄们在拼命冲击,但被他们咬住了...”

金崇印顿时流出冷汗,他意识到不妙,急忙命令一八零旅和一八二旅进行突围,同时调动一八一旅展开解救,官兵们在电闪雷鸣的大雨夜色中奋力冲击,由于下雨,燃烧瓶难以点火,官兵们在愤怒的吼叫声中用手榴弹和炸药包攻击苏军坦克,伤亡很大。双方都看不清,展开了雨夜混战。军官们身先士卒,率领士兵们主动冲杀苏军,天空中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地面上同样硝烟如云、雷电交加,南京军官兵们和苏军混战成一团。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和密实的大雨让双方难以分辨敌我,雷电声、雨声、爆炸声淹没了双方军人的喊话声,汉语和俄语都听不清,交战中的军人们为防止误伤到己方同伴,只能在近在咫尺的距离上射击开火。参战的南京军官兵们无不顽强奋勇,看到苏军坦克后悄无声息地摸上去(基本没有点燃烧瓶,一来点不着,二来在夜间点燃烧瓶等于暴露自己),把手榴弹或炸药包塞到苏军坦克履带下,甚至爬上苏军坦克把手榴弹扔进苏军坦克里,一团团霹雳在雨幕夜色中炸开,被炸毁的苏军坦克燃起熊熊大火;短兵相接的双方步兵更是奋不顾身,看清是敌军后都已经到了对方跟前,肉搏战不


状态提示:第483节 运筹帷幄 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