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65节 爆破 5

八字桥不止一座,东西各一座,分别被称为东八字桥和西八字桥。眼下,两座桥已经尽皆化为了血火漩涡,汉语的喊杀声、日语的嚎叫声、密如雨点的枪声、雷霆般的炮击声和爆炸声一起随着冲天烈焰直贯长虹,夹杂着附近居民们惊慌失措的呼喊声、惊叫声、哭泣声,天空犹如雷雨前般滚雷不断、闪电连连,部分国军官兵保护居民们撤离,更多的官兵则犹如潮水般冲向烈火如矩的八字桥。蒋纬国举起望远镜,他看到亮如白昼的火光下,上百辆坦克装甲车组成几条钢铁长龙呼啸席卷而去,数千名步兵紧随其后,展开冲杀进攻,炮兵团迅速在火线后方构建重炮阵地。震耳欲聋般的咆哮声中,一bō_bō大口径炮弹犹如陨石雨般破空向日军阵地,空气被震得犹如沸水般澎湃轰鸣,铁锤般落地的炮弹炸开了遍地开花的霹雳火球。炮兵团的炮群特地没有对八字桥本身进行轰射,因为这座桥有着很大用途。

“不能把桥炸了。”前敌指挥部里,郑洞国指点着地图,“桥炸了,我们的坦克就没法通过横浜河(虹口港在八字桥这里的分流)了。”

“可否调遣一部分步兵游泳渡河,绕到日军后方展开攻击或牵制?”丘之纪提议道。

“多此一举。”黄百韬不同意,“日军也是很仓促地在八字桥上进行设防,没有重武器,没有火力据点,我军完全可以强攻夺桥。”

“不错!”张灵甫神色奋然地道,“只要部队在进攻时保持火力强度,就可以一气呵成!不需要玩什么迂回突袭之类的手段。我们团如此精锐,还有一个重炮团助阵,如果连一座小桥都打不下来,简直就是笑话!横冲直撞,速战速决!”

郑洞国点头表示同意。

八字桥的桥头,坦克群碾压着遍地焦土滚滚前进,机械化步兵们以坦克为掩护物展开奋力突进。蒋纬国的坦克也在攻击部队里,但没在最前面,而是在步兵部队身侧,坦克一边转圈圈开着“原地踏步”,坦克里的蒋纬国则一边小心翼翼地从舱门处冒出头,给冲锋中的官兵们加油助威。蒋纬国这么做当然不是装腔作势,他是在鼓舞士气,看到蒋纬国也在前线,官兵们自然士气大振,蒋纬国这个营长(其实他根本不是第128团的军官)以身作则的效果要十倍百倍地好过郑洞国那个团长,原因无需多言,另外,蒋纬国没必要去最前线,他怕死,这是人之常情,并且他不能死,他还要用他的特殊身份和特殊能力给国家做出更大更多贡献。虽然蒋纬国距八字桥足有好几百米,但他此举已经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好军官了,毕竟无论哪国的军队都不会用一个普通士兵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中校军官,并且这个中校还是该国最高领袖的儿子。

在距离八字桥五百多米的地方,蒋纬国借助望远镜和火光,把交战现场看得清清楚楚。正在带队冲锋的那批坦克是由第一营第一连连长徐玉伟指挥的,徐玉伟非常幸运,他本来是第一连连长,但他在前阵子的“虹桥机场事件”中打死一个日本和尚,所以被暂时撤职从而避避风头,连长职务由副连长吕省吾暂代,结果吕省吾奉命带着第一连步兵部队前去江湾镇保护坑道,继而被日军坦克轧死,步兵们被日军舰炮轰得死伤殆尽,徐玉伟阴差阳错地逃过一劫,不过他可没有高兴,吕省吾等弟兄们的惨死让他对日本人恨之入骨,此时奋不顾身地亲自驾驶坦克在最前线带队冲锋。

防守八字桥的日军约两个大队、两千余人。正如黄百韬判断的那样,日军也是很匆匆忙忙地抢占了八字桥,没有完善的工事,只能凭借桥体本身和附近民房展开反抗。冲锋中的国军坦克接连不断地怒绽烈焰,被坦克炮弹摧毁的楼房在天塌地陷中轰然倒塌,里面的日军要么血肉横飞要么被碎砖瓦砾活埋。数十辆三号二号坦克以摧朽拉枯之势猛冲上前,数十道怒剑狂花般的弹火打得八字桥完全笼罩在密密麻麻的火星中,金属颤音摄人心魄,子弹横飞,跳弹乱舞,被笼罩在火力网里的日军有的一边反击一边竭力迅速掩护物,有反应稍慢的已经惨叫着浑身喷血。蒋纬国举着望远镜看得津津有味,日本人惨死画面对他来说是百看不厌的,第128团官兵们的表现完全不逊于提前参战的第918团,步坦协同得如臂使指,坦克所到处步兵紧随齐上,劈头盖脑的密集弹火打得日军完全抬不起头。

八字桥战役虽然激烈,但并没有太大波折,因为日军完全被国军压着打。国军以坦克编队开路,以炮群进行火力增援,配合步兵展开突击,猛打猛冲,在枪林弹雨和血雨腥风间一米一米地、缓慢但势不可挡地推进向前,半小时后,第一辆坦克碾压上八字桥,其身后的钢铁洪流势不可挡而上,迅速冲垮了日军临时构建的防线。虽然日军在火力、兵力等方面都落下风,但仍然给国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东八字桥上,负责指挥作战的那个日军大队长命人开来七八辆重型汽车,横七竖八地堵塞在桥上,挡死道路。第128团第2装甲营营长郑庭笈命令三辆三号坦克开上前,推开日军堵塞桥梁的汽车。眼看着成功在即,日军猛然间引爆了埋在桥下的几百公斤炸药,霎那间,整座东八字桥被一团火球吞没,天翻地覆间桥墩被炸得粉碎,桥面呼啸着倾覆翻倒下去,桥上的七八辆国军坦克和上百名双方士兵一起坠入河水里。

“日!”蒋纬国看得痛心疾首。

所幸进


状态提示:第165节 爆破 5--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