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23节 开战 3

“联…联队长阁下!”旁边的一木清直少佐发出一声如丧考妣的惊叫,“支那军…还击了!支那军对我们还击了!沙岗上的佐藤中队和铃木中队已经全灭了!”

“联队长阁下!”江口四郎中佐和石田寿中佐也一起神色大变地看着牟田口廉也,“我们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这还用说?”回过神的牟田口廉也惊怒至极,“帝国的武士们!尽忠天皇的时候来了!支那军攻击我们了!”他神经质般地挥舞军刀,狼嚎般地嘶吼道,“全体进攻!拿下宛平城!”

“杀给给!”江口中佐、石田中佐、一木少佐等军官们一起声嘶力竭地挥舞军刀。

雷鸣般淹没日军冲锋声的震天喊杀声在宛平城的国军阵地上直上云霄,看到那个小山包上面的日军炮兵阵地被己方炮兵轰得天翻地覆,几百个日军死得灰飞烟灭,官兵们无不欢声雷动、激动欲狂,士气更是达到了鼎沸地步。紧接着,国军炮兵阵地上的炮兵们开始飞速地转动着火炮的高低度和水平角,准备针对日军后方的下一步炮击轰射,同时,地面颤抖如震,早就在城墙下集结完毕的坦克群发起了迫不及待的冲锋,部分隐藏在城内的坦克也钢铁长龙一样地开出宛平城,投入这场钢铁洪流中,乘坐着装甲车、装甲汽车、汽车的机械化步兵们紧随坦克后面。“弟兄们!杀敌报国的时候来了!”“给老子狠狠地打!”军官们振臂怒吼大呼。

“弟兄们!打死一个小日本,赏二十大洋!”蒋纬国一边高喊一边缓步走向一辆虎纹色的三号坦克,这辆“豪华限量特制版三号坦克”是希特勒特地赠给蒋纬国的二十岁生日礼物,尺寸加大,装甲加厚,性能加强。普通三号坦克重21.8/22.7吨,蒋纬国的这辆三号坦克则重达30吨,主炮是一门50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蒋纬国对希特勒的这份礼物简直爱不释手。

听到蒋纬国开出如此丰厚的杀敌悬赏,官兵们本来就沸腾的士气更是火上浇油,膨胀得一发不可收拾。正在冲向宛平城的日军在国军官兵们眼里,简直就是“一串串会走路的大洋”。此时国军一个普通士兵每月薪饷是七元法币(七块大洋),干掉一个日本兵等于三个月薪饷,不得不让官兵们两眼喷火。蒋纬国之所以这么慷慨,因为他已经算过了,进攻宛平城的日军差不多有五六千人,全部杀光也就十一二万大洋,这点“小钱”他完全出得起,最重要的是,此战是中日全面战争的第一场战役,必须要旗开得胜、赢得漂亮。区区十来万大洋非常划算。

“对了!”蒋纬国突然想起一件事,“把我们抓到的那些汉奸都拉出来砍了!既然开战了,正好拿他们的脑袋壮我军威!”第918团在驻守宛平城的这段时间内,累计逮捕了三十多个给日本人服务的、试图刺探宛平城军情的汉奸,杜聿明下令关着他们,没杀,因为存在顾忌,毕竟先前中日没有开战,杀掉这些给日本人服务的汉奸,容易给日本人找到寻衅滋事的借口,但眼下肯定没有这个顾忌了。

随着蒋纬国的这个命令,第918团的团部宪兵队把被关在宛平城内的三十四个汉奸全部提出来拖到城外阵地前。这些汉奸原本都心存幻想,特别是看到自己被抓这么久也没有被杀,因此认定第918团不敢杀他们,此时突然知道死期临头,无不亡魂丧胆。在汉奸们魂飞魄散的哀嚎求饶声中,宪兵们抡起大刀一刀一个,砍杀得汉奸们的脑袋犹如西瓜般遍地喷血乱滚。

见到如此的血腥画面,官兵们愈发地被刺激起斗志。战前见血是很有心理作用的。

“纬哥!”当蒋纬国走向他的坦克时,孙涛一把拉住他,“你干什么?”

“什么干什么?”蒋纬国莫名其妙地看着孙涛,“当然是参加战斗了!”

“太危险了!”孙涛急得满头大汗,“纬哥,子弹不长眼的!你可是委员长的儿子!”

“建镐!”杜聿明等军官也过来劝解,“你是营长,不需要亲自上阵,真的。”

“给老子放手!”蒋纬国猛地甩开孙涛,他整个人正气凛然,“我虽然是蒋委员长的儿子,但我也是一个中国军人!”说完这句堪称掷地有声、气吞山河的话后,蒋纬国不容众人分说,继续缓步走向他的坦克,他的神色是那样的坚毅,并且坚毅中还带着果决和一丝优雅,他的背影是那样的巍峨,并且巍峨中还带着从容和一丝冷傲,这股令人折服的风度和气魄使得他看上去像去参加一场歌舞宴会而不是一场血火厮杀。后来,著名女画家潘玉良根据这个场景绘制了一张名为《打响抗日第一战的蒋纬国》的油画,画中,蒋纬国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表情英武、神色沉着地乘坐在坦克上,嘴唇紧抿、目视前方,目光中充满一种如水般的冷静、自信以及一股喜怒不形于色的、令人倾心仰慕的贵族气质。此画被公开展览后,蒋纬国收到的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各色怀春少女的情书的数量一下子翻了一倍多。

杜聿明等军官都难以置信地看着蒋纬国,随后无不肃然起敬。事后,杜聿明感慨道:“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对二公子心服口服,这辈子跟定他了!”杜聿明此话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国军中高层军官里在战斗一开始就身先士卒、亲自上阵的确实很少,大部分军官都是一听到枪响就遁出八百米,然后用电话、电台、通讯兵给前线部队下达“给我顶住”这种毫无营养的废话式


状态提示:第123节 开战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